Geebird

观剧杂感——从反贪剧到信息茧房

我曾跟一位复旦大学霸聊天,互相列了心目中国剧的top 3,竟然高度重合,第一名都是《雍正王朝》,第三是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1和2,我的第二名是《大秦帝国1》,而他的就是《大明王朝1566》,最后我们决定互吃安利。国庆期间,我将《大明》看完,剧是真的好剧,引出了我不少的疑问,原本想写一下感想,但千头万绪,无从下笔,不过我也没闲着,带着疑问看了不少相关的书。结果发现,果然人不能看太多的书,越看越觉得自己无知浅薄,因为发现想说的东西太多了,但又不知道该怎么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来,所以,算了,我还是写些浅薄点的东西吧,比如查资料时找到的一部剧。比起基调沉重的《大明》,我更推荐这部明朝打贪爽剧《洪武大案》,也可以叫它《名侦探八八》。

(以下内容含剧透)该剧是2012年1月开播的,其内容和台词非常真实,可想而知其目的应该是“劝廉”“劝投”,当然,对我们小老百姓来说,就是为了爽。剧里选择了五个案件,都是《明史》和《大诰》上明确记载且细节详实的案件,但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的案例,比如“开济案”可以对应“孙小果案”,都是下官受贿,帮犯罪分子逃脱罪责,一步步扯出一串,直到上头来,剧中为了缩短篇幅,牵扯的链条没现实那么长,看起来比较清晰和轻松。其案件的选择和编排也非常合理,开局破题,只要涉贪,皇亲国戚也得死,中间三案体现的是从朝中到地方的各色贪法和拉拢方式,最后一案重回皇亲国戚身上,但却集合了前几案的所有元素,官商勾结,信念不坚定的清官被拖下水,小人物仗着后台嚣张违法,扯出大老虎,等等。情节的设置也反映出许多现实,比如上官或者皇帝巡视,下面的人就清出一条模范街道,所有上诉的人都被挡下,但却防不住上面偷偷“回头看”。尽管有些剧情为了增加观感,有部分夸张和调整,比如“道同案”中安排道同死于时间差,他死之前当堂宣判坏蛋团伙斩立决,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有真实感的。至于台词,特别是朝廷里八八和御史官员批评贪官的话,基本都是大白话,但真也就真在大白话上,因为那都是现在能在新闻联播里听到的语句,甚至他起个头,我就能知道说的是啥了。而且,不得不说,剧里的台词是真的牛,毫不避讳,什么打官腔、阴阳怪气、兜圈子支招,有些甚至不是很高明,但就是真实生活中、新闻里以及一些内部材料里会听到、看到的话,好几次都给我气乐了。我真的好久没这么真情实感追剧了,特别道同案,可能因为其发生在广东番禺,我代入感特别深,气得我大冬天裹着珊瑚绒还出汗,恨不得冲进去电视里给朱八八递手机,neng死朱亮祖,剧里就是普普通通判了死刑,还好我看过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他和他儿子死得特别惨,简直身心舒畅。

剧中的朱元璋有句话,大致意思是人的地位越高,能看到听到的事情就越少,以至于他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发现端倪,进而着手调查。换到现在也差不离,不论地位高低,我们很多人都活在信息茧房里,大数据就像古代大臣一样,冲着我们的喜好来推送信息。这种情况非但不能加强不同阶层的人员交流,反而加剧了不同阶层的隔绝状态。近期我关注了徐州某县某事件,反对、中立、支持这三种立场原本是最普遍社会态度,但放在这种事情上,三种立场依然同时出现,实在让人不得不感慨人类的多样性。实话说,在本事件中采取中立态度,我是可以接受的,但那些对事件中的男人表示支持的态度,实在超出我能理解的范围,他们用所谓的“人口红利”来粉饰心中的阴暗和不轨,用不合时宜的“传统道德”来掩饰自己无尽的恶欲,用不切实际的“纲常幻想”来填补生活中真实的缺失;他们为钱为名、自私自利,抛却了基本的人类思绪,沉沦于原始的野性兽欲,我不得不说,这些人令我作呕。让人最沮丧的不是这些思想的存在,而是各方激烈极端的言语,使得三国鼎立的辩论场被吞并为两个拳击手的擂台,在任何平台的评论区里,我都难以找到一个跟我立场和态度相同的人,大概是我们这种企图与对手讲道理的选手,在第一局就被打到失语了。网络上的充分搏斗没有促成任何共识,反而加深了双方的对立和撕裂,一大群人只剩下“自我”和“他者”,还有我这种只能望屏兴叹、嘤嘤嘤的鹌鹑。我甚至不能从汹涌的言语中发现任何端倪,只能一遍遍地阅读书籍文章,稳住自己的思想,努力沉静,不轻易被勾起发出攻击性语言的欲望。

“飓风过岗,伏草惟存”,阿Q精神胜利法永远是抚慰人心的麻药。










评论
热度(13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Geebird —— Powered by LOFTER